首页 资讯 > > 正文

阅文财报中的行业拐点

2023-08-12 20:11:26 来源:钛媒体 分享到: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深瞳商业,作者 | 楚青舟、河马君

AIGC 的浪潮,已经开始打湿网文从业者的衣裳。


(资料图)

近日,阅文发布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其降本增效成果较明显,归母净利润 3.8 亿元,同比大增 64.8%。

但比起单纯的商业得失,舆论其实更关注一个点:AIGC,是否真的能让阅文讲出新故事?

毕竟,这是阅文组织业务升级,并发布网文大模型后的首次财报。不过在我们看来,也没必要过度渲染 AI 对网文行业短期的利好或利空。这都不够客观,业务数据的反馈没有这么迅速。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AIGC 的长期影响究竟如何?

在不同领域,人们一直为此争论不休——日本已经出现艺术生因恐惧 AI 绘画而自杀的案例。而谷歌最新的医疗大模型,诊断结果已经接近人类水准,却很少有医生焦虑 " 失业 " 的问题。

有人将 AI 视为替代者,有人则视为辅助者,而网文圈呢?我们的观点是:AIGC 对网文领域最重要的影响,是让 " 网文 IP" 产业迎来拐点。

目前,舆论对 AI 与网文市场关系已有一些讨论,但似乎还尚未深入论及此。当然,拐点的作用也并非一日之功,高估短期影响或低估长期影响都会陷入误区。

具体一点说,AIGC 给网文产业带来了 " 外卷 " 扩张的可能性,这的确是一场新的 " 工业革命 ":其中,除了文本内部的竞争,文本之外整个 IP 产业链的竞争会成为关键。阅文本次财报中的一些业务进展,可能正是青萍之末的第一缕风。

01 马太效应:AI 将加速网文 IP 的精品化

我们认为网文 IP 产业拐点到来的第一个原因,在于网文 IP 的精品化进程进一步加速。网文 IP 产业发展多年,精品化一直是重要命题。即使没有 AI,网文早晚也要过这个坎。

而 AIGC 出现后,马太效应会更加彰显。阅文财报中的两组数据可以作为佐证:一是其付费阅读保持增势,在线业务 MPU 达到 880 万,同比增 8.6%。二是优质内容数量、收入双增:新增万订作品同比上涨超 120%,单月月票过万作品数同比增长超 50%。

付费阅读,从来都是孵化精品 IP 的关键土壤。因此,其数据持续增长,揭示出 IP 精品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AI 来袭,并不会替代网文创作者。

阅文集团CEO 兼总裁侯晓楠发布 " 妙笔 "AI 工具时曾表示,AI 是作家创作的 " 金手指 "。白金作家们也表现出拥抱 AI 的态度。

这是因为 AI 会对网文创作带来全新的机遇,当然也包括挑战——未来的机会属于精品网文 IP。

小白文目前依然活着,但 AIGC 的蓬勃发展则会加速小白文向后退的过程。

如果是 20 年前,AI 的工业化,会对网文形成火星撞地球的冲击,但随着资深读者越来越多,AI 写出一批中规中矩的网文,已经不那么让作者群体恐惧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汪永涛曾撰文指出," 随着资深读者的阅读品位和审美的不断提高,一般的网文题材很难吸引他们,因此经常进入 " 书荒 " 阶段,除非有新的题材、新的设定才能够吸引他们。"

这是新世代付费读者的真实现状。

AI 的底层逻辑决定了很多事情:大模型能够学习过去,但创造全新题材和设定,目前只能是优秀作者。

AI 无法率先写出《道诡异仙》,这是作者们有底气说 " 作者始终会是主角 " 的根本原因。

以阅文为例,许多作者都有一种感觉,平台越来越重视精品,其实这之中包含了对趋势的预判。潮水来的时候,那些没有独特内核的作品是会被快速淹没的——

" 妙笔 "AI 对作者的价值,也正在于此,用 AI 处理更多 " 事务性工作 ",比如世界设定、地图绘制、一部分细节剧情,作者将更多精力投入作品 " 精神特质 " 的打造上,这是未来网文创作的理想模型。

阅文一直强调一个概念——加速 IP 生成,但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其实是战略层面的决策。

基于此,短期的营收、利润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指标,谁能孵化出更多在 AI 风潮中生存下来的优质 IP,决定了整个网文行业未来的格局。

人人都谈 IP,究竟什么是 IP?

我们认为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独特的作品内核,二是有高粘性的受众群体。

《诡秘之主》《道诡异仙》这样能够超越 AI 创作,产生多领域增量的优秀作品,才是 AI 大潮中,平台这条大船值得信赖的部件。

整个网文业态都有必要加速转型,从 " 流水线 " 的惯性中走出来,这不仅是阅文财报数据之下的 " 风向标 ",更是整个网文产业的必经之路。

其实,当 AIGC 的风潮来临,整个内容产业,似乎也都在迎来战略拐点,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02 文本之外:AI 究竟如何助力整合 IP 产业链?

前文说的,是 AI 对网文创作内部的影响。不过,AI 对网文行业的真正价值,需要俯瞰全产业链才能看到。

有声书、漫改、影视、衍生品……在这个 " 网文 +" 的蛛网结构中,不同内容领域之间转换效率越高,产业资本的流动率和收益也就越漂亮。

一直以来,网文 IP 开发的痛点其实很多。

比如漫改、衍生品等等,开发周期都比较长。完成一部网文漫改需要 1 年左右,一部动画开发需要 1-2 年。

等到改编完成,IP 热度往往已经降低,极端者甚至读者都换了一个世代。衍生品,也往往需要等待小说完结或漫改完成后再进行。

再比如,人力翻译网文是很慢的。除英文、西班牙语等外,很多小语种地区甚至都很难看到中国网文,更别说深度开发了。

最终,这会导致网文 IP 的开发程度远远不够。如阅文平台,年新增作品的开发率不到千分之五。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网文的创作模式、IP 改编模式都还比较粗放。

单说创作,作者的大部分精力花在 " 手搓世界 " 上,600 万字的作品,5 万字的早期大纲肯定是不够用的,有时候写到后面,前面的剧情都忘了……

而 AI 可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有望改变过去 " 手搓设定 "、" 现加支线剧情 " 的状况,为整个故事增加一个 " 工业化 " 的框架支撑,和改编时的 " 标准化接口 "。

(阅文 " 妙笔 "AI)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IP 可以整体提升 IP 多品类开发中的效能,衔接不同板块的快速联动落地,这才是真正可以带来 " 工业革命 " 式影响的关键点所在。例如:

漫画方面,阅文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需要 2 小时左右的单格漫画上色环节,现在利用 AI 技术可将其缩短至 1 小时以内。

有声书方面,AI 也可以改善文字转声音的质量,未来还可优化断句、音色等体验。

衍生品方面,AI 辅助开发环节,可以不用等小说完结,就前置介入。据悉目前阅文等平台已在尝试对连载中的头部网文进行衍生品开发。

此外,AI 有机会实现此前有人设想过,但很难实现的一些全新用户互动体验。例如,潇湘书院 App 已正式开启 AI 虚拟角色互动功能内测,用户可以通过该功能和故事中的角色去交流,获得书中内容沉浸式的体验。

还得强调一点:加速产业链让 IP 价值更快发挥,这与网文 IP 的精品化是一体两面。

如果我们只说 " 产业增量在文字之外 " 这个论断,并不全对。因为长久以来,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被忽视了。

当网文成为游戏、视频、影视的内容的上游,原本对网文形成冲击的 " 新业态 " 会反过来推动网文发展。

例如,短视频平台对短剧有着巨大渴望,但网文 IP 的转化速度却不尽如人意,而 AIGC 加速转化后,短视频和游戏平台的大量网文 IP 改编内容反过来会推动网文付费阅读。

03 结语:网文 " 外卷 ",提上日程

前阵子,朋友问我一个有意思的小问题:能理解 AIGC 有价值,但阅文为什么会专门调整组织架构?

——官方信息显示,阅文此次组织升级后,成立四大事业部,包括内容生态平台事业部;影视事业部;专门负责 AI 大模型技术攻坚的智能与平台研发事业部;以及侯晓楠亲自负责的企业发展事业部,统筹 IP 开发的内外部协同。

行文至此,我觉得基本可以回答朋友的提问了。

如果 AIGC 只是一个创作辅助工具,自然不需要如此大动干戈。

但理解了 AI 对于网文 IP 的根本价值,或许也能理解平台多少算是 "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为了迎接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打造全新的组织结构。

而侯晓楠之所以要提出全新的概念 "AIP",放在这个视野下,也能更好理解其缘由。

本质上,这是整个网文 IP 产业的一个拐点。

众所周知,网文是一个内卷严重的行业。2022 年中国网络文学创作者总量累计超过 2200 万,新增作品 331.1 万部……惊人的数量竞争,造成了外界 " 质量低劣 " 的刻板印象,但同时也成就了网络文学无与伦比的活力。

AIGC 时代,网文的关键词可能要变了:" 外卷 " 已经提上日程。

一方面,产业链整合以后 IP 潜力深度挖掘,产业竞争的方向转向文本之外,寻找增量;

另一方面,AI 也有机会破除 " 出海 " 领域的语言等障碍,这些都是全新的机会与命题。

以出海为例,截至 2022 年底,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过 30 亿元,累计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 1.6 万余部,海外用户超 1.5 亿人,遍及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艾瑞咨询《2021 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

多家业内公司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曾表示,AI 机翻网文可让翻译成本降至 1%,效率也可得到很大提升——

这样的背景下,原本被锁在语言枷锁中的网文,及其复合 IP 生态,会是一头怎样的猛兽?

一个《原神》能够大杀四方,那么,结合网文、短长视频、有声书、漫改、游戏等诸多形态的新作品能有机会做到何种程度?

至少,这无疑是一片全新的海域。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