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余村积极贯彻“两山+双碳”理念,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创建全国首个全要素“零碳乡村”来图书馆,该建筑主要通过铺设在屋顶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和“光伏树”供电。 余村十八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图为余村未 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见习记者 | 甄敬怡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口,静静矗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之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字十分醒目。18年前发轫于此的这句话,如今已成为响彻中国大地的嘹亮声音。
(资料图片)
18年后的今天,2023年8月15日,我们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选址浙江省湖州市,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重焕新生,不仅城市重新显山、露水、见绿,更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两山”理念,这一蕴含历史远见的战略判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引。
碧波荡漾,湖水拍岸,恰似历史的回响。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何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穿越时空,答案有迹可循。
大道溯源,潮涌之江
18年前,一颗绿色种子播撒进东海之滨的浙江。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为这个面临转型发展的小山村“一锤定音”,也为工业大省浙江的长远发展前瞻布局。
9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余村如今已成为山清水秀、游人如织的美丽乡村。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余村考察调研,亲眼见到余村之变,他十分高兴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深意不止在山水,更在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指引着余村、湖州、浙江,乃至全国的深刻变革。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中华大地上,一枝一叶的生长聚集成鲜明的“底色”之变,处处崭新的面貌,无声却有力地印证着“两山”理念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18年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余村从一个饱受环境污染困扰、开山卖石的“污染村”,变成了春满茶园、青山叠翠、山水致富的“绿色村”。余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4万元。
18年来,湖州形成了以“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动生态惠民、健全生态制度、打响城市品牌”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湖州实践模式。2005~2022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从640亿元增长到3850亿元,年均增长1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5375元和7288元增长到71004元和44112元。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61是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最低的地市之一。
18年来,从打造“绿色浙江”、启动“千万工程”,到部署加快建设生态浙江、实施“五水共治”,再到建设美丽浙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走出了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的发展之路。
18年来,绿色的种子随“两山”理念播撒向全国,激荡起澎湃的力量。从万里长江到九曲黄河,从东北平原到热带雨林,“两山”理念在更宏阔实践中不断发展并被反复验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如今,终于成为大江南北、万众一心的共同讲述。
美丽蝶变,思想领航
一个村庄的变化,也映射着一个国家的变迁。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发展观的深刻变革。
18年前的浙江,作为发展的先行者,率先遭遇“成长的烦恼”,与“发展还是保护”的挑战短兵相接。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也是当时中国面临的一道时代难题。彼时,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
如何重新审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有观点认为,“两山论”提供了一种平衡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全新视野,既是将哲学思维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典范,也是对中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的高度把握;既是深刻揭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科学论断,也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使命宗旨的充分彰显。
蕴含历史远见的战略判断,如灯塔般照亮了一艘经济巨轮的航向。中国没有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按下了绿色发展的“快进键”。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之一;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之一;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改革,一场破立并举的大手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观念一变天地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大潮起钱塘,大道汇之江。行走浙江,仿佛能听到时代的潮声。
时隔18年后再回头看,似乎更能看清,“两山”理念或者更早的“绿色浙江”思想变革的深远影响。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也是我们突破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资源环境瓶颈,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
浙江用十几年的发展实践生动展现出,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后,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何以成为可能。从2002年到2022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从8003亿元增长到77715亿元,增长了近10倍。同一时期,浙江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超过60%,水耗下降近90%。这背后,是浙江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后绿色智造、新兴产业的风起云涌,是绿色低碳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是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态价值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浙江的绿色发展,正是一个鲜活的注脚。
理解中国经济,不仅要在数字增长中寻找答案,也要从民生福祉改善中洞察缘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济“优等生”浙江,以绿惠民,借绿共富。自2003年6月启动以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如今,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各界的目光正聚焦浙江、聚焦湖州。
“作为曾经参加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评估的亲历者和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的研究者,我认为依照法定程序设立这一全民节日,顺应了全国各方面的期盼。这既是对我国前期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的全民部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自己选择的、自己探索的,也是自己坚持的。解决了中国本土现实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生态环境问题,打通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卡点和堵点,并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走本土化的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中国方案。“我们既要记住这个科学论断提出的日子,还要在今后采取得力措施,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为全面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常纪文说。
全国生态日,是一扇窗口,更是一面旗帜。立足浙江,展望全国,期待未来的全国生态日能见证各地绘出更多美丽中国新画卷。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