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 正文

树根互联科创板IPO终止,工业互联网的商业故事遇阻了吗?

2023-08-25 13:18:07 来源: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

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工业互联网是面向B端和G端的主要领域之一,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带动起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快速成长,其中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开始上市冲刺。如注册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树根互联,科创板上市申请于2022年6月获得受理。

然而在2023年8月22日,树根互联的科创板IPO状态显示终止,树根互联主动撤回了IPO申请,引发行业关注。复盘其IPO招股书及监管问询回复可以发现,监管对其独立性和持续经营“造血”能力等十分关注,而这同样是当前谋求独立融资上市的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或多或少面临的共性问题。南都湾财社记者同时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头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公开获投事件几乎为零,最近融资基本均止步于2022年底。


(相关资料图)

从IPO难产到投融资遇冷,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商业故事遇阻了吗?

树根互联科创板发行上市项目动态显示“终止”。

行业头部冲刺科创板一年多 树根互联主动撤回IPO

在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中,树根互联一直处于第一梯队。

2019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国内首批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即后来行业俗称的“双跨”平台,树根互联位列首批十家企业之中,同列的还有海尔、华为、浪潮、阿里云等。行业内,“双跨”平台一直被视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标杆。

日前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八大成效》报告显示,目前已遴选出的约50家“双跨”平台平均连接工业设备218万台,平均服务企业超23.4万家,平均营业收入达69亿元。

“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我国工业互联网最高发展水平的代表,有力支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秘书长李炜说,近年来从国家部委到各地方也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高度重视,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份围绕建平台和用平台部署重点任务。“双跨”平台成为各地相关工作依托的重点。

而从市场端来看,根据IDC发布的《2022年度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侧市场份额报告》,显示树根互联处于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应用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的第一梯队,并在“装备制造业”这一主流细分赛道中凭借14.4%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且领先优势明显。

政策端持续认可支持,在市场份额中持续处于第一梯队,2022年6月,树根互联以行业头部之姿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的IPO申请获得受理,拟融资金额15亿元。在招股书中,树根互联自信表示,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公司根云平台已接入并激活近 90 万台设备,且报告期内业务快速增长,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84.71%。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点,另一家入选“双跨”平台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了IPO申请,拟融资金额6.89亿元。再加上2022年投融资市场对涉“工”项目的高度关注,市场甚至一度有工业互联网或现“上市潮”的说法。

然而一年多之后,两家企业的科创板IPO之路可谓都不顺利。其中朗坤智慧上交所科创板审核动态分别在2022年9月和2023年3月两度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显示“中止”。截至目前,其项目动态仍处在“已问询”阶段。

而树根互联的科创板项目审核状态则在2023年8月22日定格为“终止”。由上交所发布的终止审核决定显示,8月17日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和保荐人分别提交了撤回科创板IPO申请。目前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首个IPO或仍将“难产”。

上交所终止审核决定。

监管问询17条集中关注独立造血能力

或许是因为“树根互联”的企业名和“根云平台”的产品名并不像“阿里云”“用友精智”“徐工汉云”等具有突出的关联集团特征,且树根互联已进行了多次独立融资并走向独立上市,如今在不少人看来这似乎就是一家独立成长起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但事实上,树根互联也是从一家大型工业集团即三一集团孵化而来,并一直与三一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根据2022年6月树根互联递交的招股书,间接持股58.84%的公司实控人梁在中,是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之子,同时担任三一集团董事和高级副总裁。三一重工也在树根互联前5大持股股东中。

复盘树根互联申请科创板IPO的历程,“独立性”正是监管层关注的一项重点。这是因为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发行人应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独立持续经营的能力,不得存在严重影响独立性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且根据证监会《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2020年6月修订),关联交易对应指标较高(如达到30%)的,发行人应充分说明并摘要披露关联交易是否影响发行人的经营独立性、是否构成依赖和利益输送等;此外还应披露未来减少发生关联交易的具体措施。

想要不触碰监管规定的“红线”,树根互联需要从方方面面证明自己的独立性。

然而公开披露的相关数据对树根互联的自证并不有利。就以业务方面来看,2019-2021年,树根互联对三一集团及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经常性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1.12亿元、1.91亿元、2.91亿元,占当年营收比例分别为73.62%、68.24%、56.24%。虽然占比持续下降,但一方面仍未低于50%,另一方面金额仍在大幅增长。

2022年底,树根互联披露了对监管审核17条问询的回复报告。其中问题3就直接“关于关联交易、独立性及同业竞争”,要求说明发行人是否对三一客户存在重大依赖等。此外南都湾财社记者研究发现,监管问询对树根互联“三一”和“非三一”客户的相关情况高度关注。

例如要求说明树根互联业务及对应客户在“非三一”部分的占比,为何在平台订阅及相关服务业务中三一客户与非三一客户毛利率差异巨大,要求披露说明非三一客户对公司产品或服务复购率,主要非三一客户频繁变化的合理性等。对报告全文进行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在420余页的报告中“非三一”共出现超450次,相关词条出现在大半监管问询问题及回复中,且在靠前部分尤为集中,足见监管对此的重视程度。

回复揭示行业两大共性问题

对监管提出的问题,树根互联也一一进行了回复,从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取三一订单,对两类客户遵循一致的报价逻辑,非三一客户数量和收入增长等方面,表示其不存在相关问题。例如其回复称,截至2022年9月末,发行人在手订单中非三一客户的订单金额占比为57.21%,已超过三一客户订单金额及占比。

不过树根互联也在回复中承认“公司对三一客户存在一定的依赖”,但同时从行业角度提出,“发行人客户集中较高与工业互联网行业特性一致,与同行业公司业务发展路径一致,不存在重大差异。”并称可与三一客户长期保持稳定合作关系,销售占比较高不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除了独立性,持续亏损也是市场和监管关注树根互联的一大重点。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树根互联均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达11.7亿元。对此监管要求说明报告期内亏损持续扩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持续为负的原因,以及是否会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带来影响等。

树根互联在回复中称,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的技术研发投入大、人力成本投入维持在较高水平及“行业初期,市场开拓和培育成本投入较高,发行人持续为客户价值运营花费较多投入。”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树根互联累计研发投入达到5.34亿元,占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56.3%。

在招股书风险提示中树根互联也直言,公司需要保持较大强度的研发投入;同时工业互联网行业目前在国内尚处初期,公司产品、服务仍处于推广、提升阶段,尚未体现出规模效应。因此公司在未来一定期间存在无法盈利的风险,累计未弥补亏损将持续存在,无法进行利润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如何在这样持续大额投入和持续亏损中保持现金流充足,树根互联在回复报告中特别提到,“由于公司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地位以及快速增长趋势受到较多投资机构的认可,获得多家知名投资机构投资。”报告期内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合计超12.6亿元。因此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现金流仍较充裕。

南都湾财社结合上述回复及行业观察发现,树根互联走过的这趟不成功的IPO之旅,揭示出目前谋求独立融资上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多多少少面临的两大共性问题。

在独立性方面,正如树根互联回复中提到,从工业集团中孵化而来并由此保持高客户集中度基本已成为工业互联网一大行业特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八大成效》报告研究也显示,“双跨”平台中源于传统制造企业和信息和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占比分别为62%和22%,合计占比达到84%,仅16%的“双跨”平台源于软件企业。这些背靠工业巨头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在行业发展早期带有明显的先天优势,但未来这些企业如果要冲刺上市,独立性问题或仍将是监管重点关注的方向。

而在造血能力方面,目前工业互联网企业也普遍处在市场及业务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格局,因此如果不仍处在母集团的输血支持下,就需要持续的外部投资输血。但在新的投融资市场环境下,这条路径能否继续走通不再好说。

年内无一“双跨”平台获新融资 工业互联网投融资体系将重构?

“(树根互联IPO终止)对行业还在融资的玩家是个打击。”一位曾参与工业互联网项目投资的资深产业资本投资人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说,“(行业)估值体系要调整了。”

南都湾财社记者以目前认定的约50家“双跨”平台作为行业头部样本,结合多个创投市场数据库交叉分析发现,其中部分平台处于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未进行外部融资,也有一部分平台企业是“正在融资的玩家”。

这其中既有类似树根互联一样从大型工业集团孵化而出,目前已进行独立融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例如徐工集团孵化的徐工汉云,于2019年底获得由高瓴投资领投的3亿人民币A轮融资,并在2022年底获得由国开金融领投的3亿人民币B轮融资。TCL集团孵化的格创东智、浪潮集团孵化的浪潮云等。也有一些创业企业如忽米网、柠檬豆、雪浪云、摩尔元数等。

但整体观察这些在融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现,2023年以来没有一家企业有公开的投融资事件发布,最近融资事件基本止步于2022年底。

“虽然政策层面很支持,但要让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买单,企业的商业故事还是要能讲得通。”一位广州创投机构投资人表示,在比较中期的投资阶段,虽然不硬性要求企业马上盈利,但盈利前景是否明朗对企业的投融资影响正越来越关键。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曾经背靠工业巨头、大笔投入研发和抢占市场份额,需要持续投资输血的格局可能将面临改变。

2023年4月,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中国工业互联网投融资白皮书(2022年)》,其中显示,以宽泛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来看,2022年该领域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保持了增长势头。但从细分领域来看一些改变已在发生。

研究指出,2022年工业互联网的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漏斗”型特征,即获投领域由产业链单点向产业链上下游转变,资本不再过多集中于以平台为代表的“狭义工业互联网”范畴,而是更多向上游产业如硬件设备、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和下游的应用场景企业流动。从2023年截至目前各创投市场数据库显示的交易事件来看,今年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上游硬件、传感器、机器人等投融资火热,而中游平台类企业更加遇冷。

研究显示工业互联网初创企业产业链分布开始呈“漏斗形”。

不过对于“狭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来说,新的行业机会或许正在孕育。

2023年8月21日,财政部网站发布关于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在南都湾财社记者的朋友圈中,多位工业互联网从业者对此表示兴奋和期待。

从《暂行规定》内容来看,将有望减少企业数据采集、研发等投入对报表当期利润的影响,引导企业投入开发相关数据资源。一方面数字投入可以不再是成本费用而是计入资产从而减少亏损面,一方面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企业价值参考依据。

有行业专家认为,随着数据“入表”及后续数据要素确权、定价、交易流通、收益分配、试点等一系列政策进展有望陆续推出,数据富集的平台类企业或将迎来新一波红利。“树根互联”们能否等来下一次融资、上市的好时机,有待持续观察。

出品:南都湾财社·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